靜坐冥想的優點
對於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靜坐冥想的提神效果可與一杯咖啡相比
靜坐冥想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腦皮質隨著年齡而變薄的速度
==================================
達賴喇嘛與神經科學家的對話
神經科學家傾聽達賴喇嘛的演說,並為他喝采!
撰文╱利德(Christina Reed)
翻譯/姚若潔
在2005年11月的神經科學集會上,達賴喇嘛表示,在詮釋上有所衝突的事例,他偏好科學證據勝於宗教。
許多年前,一個好奇的小男孩透過望遠鏡看到月亮隕石坑的陰影,於是他了解自己必須做一個選擇。他的宗教告訴他:月亮是一個發光體;但科學則教導他:月亮反射了太陽的光芒。科學提供的細節澄清,終於使天津嘉措(Tenzin Gyatso)對佛教的詮釋有所改變,而這位天津嘉措就是現在的達賴喇嘛。
今日,當這位政治與宗教領袖必須面對關於生命奧秘的詮釋衝突時,達賴喇嘛對科學證據的偏愛仍然勝過傳統佛教的概念。當美國各州還在為科學教育掙脫宗教束縛而奮戰時,達賴喇嘛則竭力呼籲人們在不同的觀點之間採取和平的路線。2005年11月12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神經科學學會集會中,估計有1萬4000人到場聆聽他的演講,其中大部份的人是在其他的同步轉播室中透過大型轉播螢幕聆聽。穿著金黃與深紅的袈裟,達賴喇嘛提出,適度懷疑宗教主張是健康的。雖然科學有可能顛覆心靈上的指引,他認為人們可以從科學上的了解而獲益,而同時不會喪失信仰。
不過達賴喇嘛也強調,宗教可以幫助科學,而不會只是科學的絆腳石。他特別呼籲神經科學家不要輕忽佛教傳統對腦的影響力,尤其是靜坐冥想。「試著用開放的心胸尋找真相。」他說,科學研究與佛教思想的研習都一樣:「不加以探究,我們便看不到真相。」
現場的神經科學家表示贊同,尤其是已經體驗過靜坐冥想效用的科學家。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歐海拉(Bruce F. O庴ara)發現,對於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靜坐冥想的提神效果可與一杯咖啡相比。這位宗教領袖對科學的支持,歐海拉則予以喝采:「尤其對比於我們都知道的情況: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因為信仰受到威脅,而不願接受演化論。」哈佛大學的卡特(Olivia Carter)聽到達賴喇嘛表示自己對神經科學感到興趣,以及他強調透過科學方法來探究的重要性,她覺得饒富興味。她說:「關於靜坐冥想到底來自內省或沉思的觀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觀察可以形成客觀、可驗證的預測。」卡特本身的研究,就是檢驗靜坐冥想對感知的影響。
哈佛醫學院的拉塞(Sara W. Lazar)評論道,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對測試佛教靜坐冥想的態度都一樣開放。「我遇過的主流科學家中,有本身並不靜坐冥想但非常好奇且開放的,也有連『靜坐冥想或許有正面效果』的可能性都不願意考慮的人。」拉塞已經發現,靜坐冥想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腦皮質隨著年齡而變薄的速度。腦部掃描顯示,隨著年紀增大,白質通常會發生退化(白質包覆著神經元,並幫助神經元工作更有效率)。拉塞發現,年長的靜坐冥想者擁有的皮質活躍區域可與年輕的不靜坐冥想者相比。
不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認為,對這樣的發現,其實並不需要太驚訝。腦對於「反覆使用」的典型反應,就是相對應區域的皮質增厚。舉例來說,彈鋼琴的人對應區域的皮質會比較多。莫山奇尼說,最近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透過靜坐冥想練習引發的可塑性改變,在許多方面都與實際練習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不過,他仍然覺得信仰對腦部影響的科學研究十分引人入勝。造影研究已經顯示,一個人若強烈相信某個答案是正確的,大腦前額皮質某個區域的活躍會有相對應的變化。莫山奇尼補充:「這種活躍會加強腦部判斷一個人的結論是對的,無關於實際上的對錯。」也因此,達賴喇嘛對於維持心胸開放的強調,更獲得了肯定。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3月號】
靜坐冥想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腦皮質隨著年齡而變薄的速度
==================================
達賴喇嘛與神經科學家的對話
神經科學家傾聽達賴喇嘛的演說,並為他喝采!
撰文╱利德(Christina Reed)
翻譯/姚若潔
在2005年11月的神經科學集會上,達賴喇嘛表示,在詮釋上有所衝突的事例,他偏好科學證據勝於宗教。
許多年前,一個好奇的小男孩透過望遠鏡看到月亮隕石坑的陰影,於是他了解自己必須做一個選擇。他的宗教告訴他:月亮是一個發光體;但科學則教導他:月亮反射了太陽的光芒。科學提供的細節澄清,終於使天津嘉措(Tenzin Gyatso)對佛教的詮釋有所改變,而這位天津嘉措就是現在的達賴喇嘛。
今日,當這位政治與宗教領袖必須面對關於生命奧秘的詮釋衝突時,達賴喇嘛對科學證據的偏愛仍然勝過傳統佛教的概念。當美國各州還在為科學教育掙脫宗教束縛而奮戰時,達賴喇嘛則竭力呼籲人們在不同的觀點之間採取和平的路線。2005年11月12日,在華盛頓特區的神經科學學會集會中,估計有1萬4000人到場聆聽他的演講,其中大部份的人是在其他的同步轉播室中透過大型轉播螢幕聆聽。穿著金黃與深紅的袈裟,達賴喇嘛提出,適度懷疑宗教主張是健康的。雖然科學有可能顛覆心靈上的指引,他認為人們可以從科學上的了解而獲益,而同時不會喪失信仰。
不過達賴喇嘛也強調,宗教可以幫助科學,而不會只是科學的絆腳石。他特別呼籲神經科學家不要輕忽佛教傳統對腦的影響力,尤其是靜坐冥想。「試著用開放的心胸尋找真相。」他說,科學研究與佛教思想的研習都一樣:「不加以探究,我們便看不到真相。」
現場的神經科學家表示贊同,尤其是已經體驗過靜坐冥想效用的科學家。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歐海拉(Bruce F. O庴ara)發現,對於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靜坐冥想的提神效果可與一杯咖啡相比。這位宗教領袖對科學的支持,歐海拉則予以喝采:「尤其對比於我們都知道的情況: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因為信仰受到威脅,而不願接受演化論。」哈佛大學的卡特(Olivia Carter)聽到達賴喇嘛表示自己對神經科學感到興趣,以及他強調透過科學方法來探究的重要性,她覺得饒富興味。她說:「關於靜坐冥想到底來自內省或沉思的觀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觀察可以形成客觀、可驗證的預測。」卡特本身的研究,就是檢驗靜坐冥想對感知的影響。
哈佛醫學院的拉塞(Sara W. Lazar)評論道,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對測試佛教靜坐冥想的態度都一樣開放。「我遇過的主流科學家中,有本身並不靜坐冥想但非常好奇且開放的,也有連『靜坐冥想或許有正面效果』的可能性都不願意考慮的人。」拉塞已經發現,靜坐冥想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腦皮質隨著年齡而變薄的速度。腦部掃描顯示,隨著年紀增大,白質通常會發生退化(白質包覆著神經元,並幫助神經元工作更有效率)。拉塞發現,年長的靜坐冥想者擁有的皮質活躍區域可與年輕的不靜坐冥想者相比。
不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認為,對這樣的發現,其實並不需要太驚訝。腦對於「反覆使用」的典型反應,就是相對應區域的皮質增厚。舉例來說,彈鋼琴的人對應區域的皮質會比較多。莫山奇尼說,最近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透過靜坐冥想練習引發的可塑性改變,在許多方面都與實際練習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不過,他仍然覺得信仰對腦部影響的科學研究十分引人入勝。造影研究已經顯示,一個人若強烈相信某個答案是正確的,大腦前額皮質某個區域的活躍會有相對應的變化。莫山奇尼補充:「這種活躍會加強腦部判斷一個人的結論是對的,無關於實際上的對錯。」也因此,達賴喇嘛對於維持心胸開放的強調,更獲得了肯定。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3月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